求索医学的真理——访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新当选主任委员陈杰
http://www.cmednews.com胡晓
日期:2004-7-12
陈杰教授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第一次遇见陈杰,是在一个审稿会上,他谈到了“病理科设置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管理需要证据,而病理就是证据。”当时这段话给在场人的印象很深。第二次再见陈杰,是在2004年主委秘书会上,他与我们探讨了如何寻求医学的真理,这个话题给了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两次接触之后,记者一直想找个机会采访陈杰。也正在此时,得知陈杰被推选为新一届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找到了这个契机,记者终于走进了陈杰的办公室。陈杰,1977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服从分配留在了学校的病理教研室。面对显微镜下浩瀚的细胞海洋,从上班第一天起,他就问了一个问题,“我怎么能知道它们中间谁是癌细胞?”主任看着有着满腔学习热忱的陈杰,简单地说了一句,“慢慢看,你就知道了。”这一看,至今也有了26年;这一看,也看出了门道和诀窍;这一看,更多看出的是对病理学的深刻认识。病理科医生的寂寞与认真从事病理专业是枯燥的,尽管显微镜下的细胞成千上万,但无人分享自己的酸甜苦辣,因此,陈杰不断地强调,作为一名病理科医生,要耐得住寂寞。而其中责任的重大,更如同给每一个病理科医生上了紧箍咒。在接受采访时,陈杰引用了医学专著对病理学的学科定位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把医学比成一棵大树,基础医学则是大树的树根,临床医学是树冠,而病理学则是连接树根与树冠的树干。这个比喻,一语道出了病理学的重要性。正因为病理学如此的重要,所处的地位如此的特殊,陈杰说,病理医生手上这枝笔真的是有着千钧之重,它关系着一个病人的前途和希望,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打比方说,汉字中的癌与瘤从字形上非常相象,但其中的涵义却相去甚远,医生根据结果,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手段,而其对病人的影响也是意义非凡。前者是恶性的,它甚至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同样,一个“左”字和一个“右”字,混淆后也会给病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陈杰说,作为病理科医生,更加重要的是认真,时时刻刻的认真。现代医学的魅力陈杰很认真地告诉记者,在他看来,现代医学的魅力之处,在于对科学和真理的不断追求的过程。病理学的发展就是很好的验证。从没有病理学到病理学的出现,从大体病理到细胞病理,从20世纪的细胞水平到21世纪的基因水平,人们在不断为探索真理作出努力。 说到这儿,陈杰讲了一个故事。2002年前后,陈杰遇到了一个病例,病人是某部委的一位工作人员,他的病已经辗转了很多地方,诊断或是肌炎,或是肉芽肿性唇炎。到协和医院就诊,所做活检也显示相同的病变。陈杰看了又看,总觉得有些怀疑,不像肌炎,更象T细胞淋巴瘤。作出这个结论对病人影响非同小可,因此,他又找来了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细细地分析,根据切片病理表现和临床资料,陈杰最后作出了与原来诊断完全不同的结论——T细胞淋巴瘤。由于有了争议,切片最后送到了美国麻省总院(世界淋巴瘤研究组所在地)进行会诊,麻省总院的专家高度怀疑T淋巴瘤,有着同样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他们,让国内提供了未染色的切片,进行T细胞淋巴瘤的基因重排后,最后确诊为T细胞淋巴瘤。陈杰说,医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人体,存在的变数很多,要在临床中做到每一次的诊断都是准确的非常难,而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如此,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为认识疾病而努力。病理为医之本病理学在现代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先导和推动作用。病理学通过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原因、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阐明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防治疾病,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尽管病理学的发展很快,但人们对病理学的认识过程却很缓慢。陈杰说,在国内,人们对于病理学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在这一点上与国外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早在二十世纪初,加拿大著名的医学教育家William Osler爵士就曾提出“病理为医之本”,点出了病理的重要性。而美国在1917年就规定,医院评审的最低标准的第一条就是:手术必须有病理。而我国现阶段,很多大中城市的大型医院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更不用说经济落后的边远城市的小医院。尽管现在医疗纠纷数量不断上升,并且很多纠纷当事人最后都求助于病理的验证,说明人们对病理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但更多的情形仍然是:很多农村妇女得了乳腺包块,到医院切除,手术完了很少会有人再去问医生,“我得的是瘤还是癌?”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如果是瘤,切除了就好了,如果是癌,切了也还会复发,是瘤是癌,听天由命吧。因此,在她们的观念里,并不存在病理的概念。要改变这种现状,陈杰说,必须先改变观念,而观念的转变,是非常缓慢的,需要全体的医务工作者来共同努力。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现代医学的科学秩序。在采访过程中,不管记者如何的诱导,只要话题涉及个人,陈杰总避而不谈,不谈自己在工作中的努力,也不谈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但谈起病理科的学科发展来,却是滔滔不绝。或许,对于陈杰而言,有的只是寻求科学的“大我”。
陈杰教授简介:1977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78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理系就读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87年起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主任医师,同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2003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