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诵明(1890~1991),浙江新昌人。
教育家和病理学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中国病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907年赴日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堂预科、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期间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返日继续学业,1918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后留校从事病理学研究。1919年归国,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任教至1928年,率先从日本引进了病理学,创建了由国人自己主办的中国第一个病理学教研室并担任主任,负责审定了病理学的中文名词,开了用中文讲授西方医学的先河。1927年间参加北伐战争。
1928年后,历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北平大学校长、西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沈阳医学院院长等职,创办了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负责起草了全国医学院校六年制教学规划。新中国成立后,主持规划了全国医药院校的建设发展、招生规模、学制及进修制度等,使新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系。1954年、1978年被选为第二届、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他为建立中国的病理学科、培养病理学人才和推动、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位饱经时代风云的老人,经陈敏章和白希清介绍,于1990年11月22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1年8月26日上午10时55分,因肺部感染和呼吸、循环衰竭,徐诵明于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中国现代病理学是20世纪初从国外引进的。徐诵明是我国病理学的奠基人,在开创、建立中国病理学,培养病理学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时,中国没有中文的病理学教材,于是徐诵明将日本病理学家木村哲二博士的《病理学》著作(上、下册)译成中文。1920年,他出席医学各科名词审查会议,为“病理学”名词定名,负责审定了病理学的中文名词,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在于:奠定了用中文讲授西方医学的基础。那时,很多教会学校用英文授课,而徐诵明开了先河,坚持用中文讲课,使用中文医学名词,成为我国第一个用中文讲授西方医学的人。他还顶住压力,冲破历朝历代忌讳尸体开肠破肚的封建思想,推进尸体解剖,积累尸体标本,以供教学和研究之用。中国病理学界评价说,病理学是医学之本,而徐诵明最早在中国建立了病理学科,他定的病理学中文名词如“梗塞”“血栓”等一直沿用至今。
徐诵明不仅大胆引进病理学理论、创建中国病理学学科和人才队伍,而且积极推动中国的法医学建设,培养法医学人才。他对中国的法医发展指明了道路、提出了见解,认为法医虽然当时在中国的地位还不是很高,但前景是很好的。他对早期的中国法医工作者提出希望:“只要诸君努力,将来希望很大,出路极广。”他当时的助教和学生洪式闾、林振纲、李漪、许荫棠、林几、潘世晟等,日后都成为中国卓越的病理学、法医学专家。其中,他早期的学生林几教授于1931年在北平大学医学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法医学教研室,成为中国法医学奠基人。
自1919年徐诵明回国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开始任教起,便积极地投入到医学教育之中。193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他为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全国医学校院六年制教学规划。他首先在北平大学医学院开始实施七年制教学,在《教育通讯》上发表关于“医学院”的文章,指出当前中国医学条件之差、人民健康水平较低、从医人员匮乏的现状。然后,他向人们介绍医学院各个专业的设置,最后,他为大家介绍了各个高等院校,鼓励人们报考医学。
新中国成立后,徐诵明认真学习解放区医学教育和苏联医学教育的经验,由他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卫生系统院校的医士教育五年计划获得了卫生部的批准。在卫生部统筹领导下,他规划了全国医药院校的建设发展、招生规模,在创办高等医学教育三年制的专修科制度,建立医学中专教育制度和组织建立在职干部进修教育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教学计划、院系设置、学制规定、经费调拨、师资培养等方面,制定了统一的原则和具体要求,使新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徐诵明在担任人民卫生出版社首任社长时,提倡医学学术研究著作和教材的中文化。他在任中华医学会编辑部主任兼《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期间,于1956年10月在全世界第一个刊发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专家、被誉为“衣原体之父”的汤飞凡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的论文,这一研究成果是关键性的突破,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徐诵明主持的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为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起到培基固本的作用。
扩展阅读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