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璋(1893—1967),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1916年考入协和,分班在齐鲁,1920年齐鲁毕业留校,后来到美国,德国和英国留学,回国后任齐鲁病理主任和代院长。抗战期间也任华西和贵阳医学院病理主任,1948年任香港大学病理系主任到1960年退休,1962年获得周恩来邀请,秘密回国担任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教研室主任。他和他的儿子都十分爱国,他把次子侯建存送回国内工作,侯建存三次出国又回国,饱受误解,爱国心不变。他的四子侯励存是香港养和医院病理医师,侯宝璋的外孙也是病理医师,现在和他舅舅侯励存一起管理养和医院病理科。就是这样一个传奇的病理世家。
1934年发表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用绘图的方式,把病理学的基本病理改变,简易明了地表示出来,形象而真实地给人以深刻印象。同年,获得罗氏基金的资助,去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工作一年。1942年先后发表 《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医史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发表《中国牙医史》。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讲学。1948年受聘于英国教育部任香港大学医学病理系主任教授,曾代理院长职务。1954年曾相继发表《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杨梅疮考》。1956年发表《原发性肺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并证明了寄生虫在人体肝内寄生可以引起恶性肿瘤,因而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重视。宝璋的科研成就,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著书3部,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并推荐其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会员。执教近5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科学人材,成为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曾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学教授,被选为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国医学总会理事。1967年3月12日,因病逝世,骨灰存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英国科学家、胚胎生物化学创始人、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指出:“侯宝璋是本书作者当时在中国巡回研究中国科技史所尊重和倚靠的病理学家、解剖学家和医学史学家。”
1979年版、1999年版《辞海》关于“侯宝璋”辞条中指出:侯宝璋“30年代发表了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在肝脏病与肿瘤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提出并证明了华支睾吸虫寄生与肝癌发生的关系。60年代和英国卡梅伦(Roy Cameron)教授合著《胆汗性肝硬变》。他对考古学及中国医学史也有研究,发表有关论述十余篇。”
共0条评论